家长教育孩子那些事必教的

时间:2017-05-19 11:25 育儿教育知识

家长教育孩子那些事必教的

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家长不容易忽视的,但是家长对于教育孩子的细节问题了解的清楚吗?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内容来详细的了解一下那些内容是家长必须要教给孩子的。

【自我照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刚上幼儿园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饭、穿衣,还能帮老师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岁起,妈妈就不厌其烦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让她学习自己吃饭。妈妈还鼓励笑笑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有时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妈妈总是耐心地鼓励她。现在,笑笑穿衣、吃饭、叠被褥都是自己来,有时候她还学着洗自己的小袜子。

笑笑妈妈从小就培养笑笑自己照顾自己,笑笑现在走到哪里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建议一:支持孩子自己来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常常会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自己走”,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

这时,妈妈就要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妈妈尽量支持他自己做,哪怕孩子一开始会做不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要不断扩大孩子“自己来”的范围,让孩子从自己照顾自己,慢慢向帮助做家务等事情扩展。

建议二:向孩子示范自我照顾的方法

训练孩子自我照顾时,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妈妈不要呵护或责骂孩子,更不要为了省事而代劳,可以慢慢练习,而且要坚持天天学、天天练,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独立自豪感

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妈妈不妨多夸奖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独立的喜悦。

好妈妈修为之二:让孩子懂得为人

【自信:树立孩子的信心】

班里排练《白雪公主》的表演剧,惠惠被老师选中演白雪公主,惠惠可高兴了,一回家就和妈妈练台词,很快就背熟了。可是在幼儿园排练时只要一上台,惠惠就会把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没办法,老师只好换下了惠惠。惠惠很伤心,妈妈问惠惠说:“惠惠和妈妈在家把台词都背下来了,为什么一上台就忘了呢?是不是有点紧张?”惠惠点点头,妈妈抚摸着惠惠的头,说:“没关系,以后惠惠多练习在大家面前说话,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下次排练节目,惠惠再参加好吗?”。惠惠点点头。

年幼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来自成人,需要父母给予肯定。惠惠在遇到挫折时情绪沮丧,妈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能让惠惠重新树立信心,并学习积极地看待每一件事。

建议一:正确看待孩子的成败

孩子一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父母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成败得失。如果孩子没有得第一名,如果孩子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父母不妨多点帮助和鼓励,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帮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孩子会满怀信心的前行。

建议二:夸奖孩子要具体

表扬越具体明确,就事论事,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并且重复这一行为。

建议三:批评孩子要恰当

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不高兴,更不是让自己生气,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能够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批评的语言不用太多,批评的语气不用太硬,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评的有效方式。早期教育

家长教育孩子那些事必教的

【自控:让孩子驾驭自己的情绪】

珍珍喜欢上好朋友玲玲的一个漂亮贝壳,但是玲玲也喜欢,不肯给珍珍玩,珍珍忍不住去抢,玲玲紧紧抓着贝壳,情急之下推了珍珍一下。珍珍没拿到贝壳,哭着跑到妈妈身边,说:“玲玲打我。”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望着珍珍的眼睛,珍珍自知理亏,见妈妈不帮她就止住了哭声。妈妈这才对珍珍说:“妈妈知道你委屈,可是你知道自己错了吗?”珍珍点点头,妈妈提醒珍珍说:“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向玲玲说对不起呢?”珍珍望着玲玲,小声说:“对不起!”玲玲看看手里的贝壳,再看看珍珍:“我不应该推你, 贝壳给你玩吧。”两个好朋友又和好了。

年幼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许多父母总是习惯于帮助孩子去调节他的情绪,结果,父母越是干预,孩子越会哭闹,场面也会更加无法控制。珍珍的妈妈教孩子认清事实真相,鼓励孩子自己去调节情绪,孩子就会对负面情绪产生免疫力,从而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

建议一: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年幼的孩子经常因为得不到某个喜爱的东西而哭闹不已,许多父母为此也感到非常难办。这时,妈妈应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悲伤,情绪都是孩子在生命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内容。妈妈可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悲伤。”“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因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小汽车。” 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虽然无法得到某个东西,但是自己是被理解,妈妈知道我的想法,他会好过一些。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妈妈要告诉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不高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去伤害别人的抢夺行为,是非常错误的。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忘掉刚才的不快,并尽快平静下来。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可以从中学会自我控制。

建议二:正视孩子的不满情绪

当孩子因为不满而出现哭闹、烦闷时,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不要惊慌,不要急躁,更不要用打骂、呵斥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强制性的手段往往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容易让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

正确的方式是让孩子尽情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在心理上找到平衡感。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妈妈可以再因势利导地告诉孩子:“你表示不满是正常的,但是……”只有用冷静、理智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不满情绪,才不至于让孩子在不满中失去理智。

【自省: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

莲莲从幼儿园回到家,向妈妈哭诉,说小朋友不喜欢她,不爱和她玩儿。妈妈问她:“你知道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你玩吗?”莲莲小声说:“是小朋友不好。”妈妈又问:“小朋友怎么不好了?”这次莲莲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小声说:“我想玩积木,月月不给我玩,我就把她搭的房子踢倒了。”妈妈这才说:“老师是不是说过,要学会等待吗?别的小朋友在玩,你就要等一会儿,等她不玩了,你才能玩呢,怎么能乱发脾气呢?”莲莲没有说话,“以后还会这样吗?”妈妈轻声问,莲莲摇摇头。

家长教育孩子那些事必教的

孩子的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也需要从反面的惩罚中让孩子体验痛苦或失落,以引起孩子的自责情绪,让孩子自觉地自省自励。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会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自觉地进行反省。

建议二: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单靠正面说理是不够的,不如让孩子体验由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

好妈妈修为之三:让孩子懂得处事

【随机应变: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倩倩和妈妈去楠楠家玩,倩倩很喜欢楠楠的音乐琴,妈妈看出女儿的心思,对倩倩说:“你去和楠楠商量吧。”两个妈妈聊着天,眼睛看着两个孩子。显然,倩倩遭到了拒绝,楠楠妈妈想过去,倩倩妈妈拦住了她。她们看到倩倩拿出了自己的口琴,对楠楠说:“我给你玩我的口琴,你给我玩一会音乐琴,好吗?”楠楠答应了,两个小伙伴玩得高兴,妈妈们也放心了。

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一旦父母有事无法照看孩子时,孩子的生活将不堪设想。孩子的事总归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的。

建议一: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的问题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了,妈妈可以这么说:“怎么办呢?妈妈也想不出好办法,你说怎么办好?”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你会想出好办法的!”

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到好办法,妈妈可说:“妈妈和你一起想想,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相信孩子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议二:教孩子明确“别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在孩子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用一会儿。如果别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说“不”时,会联想到自己有喜欢的玩具,别人想玩,也得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碰钉子与拒绝他人都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自主选择: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嘟嘟每天吃饭时,她总是对妈妈说:“我不要!”妈妈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后来,妈妈就问她:“那你想吃什么?”嘟嘟说:“我今天要吃面条!”“我要吃紫菜包饭!”刚开始,妈妈觉得烦,总是需要另外为孩子准备饭菜,但后来,妈妈发现,嘟嘟每次吃饭都非常痛快。

穿衣服时,嘟嘟也总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要穿这件!”于是,妈妈把穿衣服的自主权也交给了嘟嘟,没想到,嘟嘟更加珍惜衣服了,不再随意把衣服弄脏了。幼儿教育

建议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权放给孩子,就是因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断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判断。

家长教育孩子那些事必教的

建议二: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家中的一些事情,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比如,房间的布置、家具的选择、布艺的装饰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认真斟酌孩子的建议并加以以采纳。

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语气,比如:“这件事能不能这样做?”等等,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建议三:让孩子在限定范围内选择

当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时,考虑到孩子知识、经验的缺乏,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利,也就是让孩子在限定的范围中进行选择。比如,和孩子选择房间的窗帘,考虑到颜色的搭配,可以给孩子提供几种适宜的颜色,让孩子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