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教师读书计划(通用3篇)
小学学校教师读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为指针,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导向,以新教育实验为契机,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挖掘全方位的人、财、物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的学习氛围,打造一幅浓浓的现代“学习型”书香校园的图画,使校园处处散发浓浓的书香味,塑造内涵丰富文明的校园文化。
二、活动目的
1、教育需要“与书为伴”的教师,积极倡导“与书为伴”的思想,拓宽教师的文化素养,树立高尚师德,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2、以师德师风建设和新课程改革为重点,实施教师全员阅读计划,引导教师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信念,激发教师超越自我的热情,真正使读书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
3、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造师生的人生底色,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做到“六个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提倡带着问题读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实效;读书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一体化”工作相结合,切实化解实践中的难题;个人阅读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广泛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读书与课改相结合,理解新课程,融入新课程,实施新课程;读书与不断解放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
3、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创造的活力和快乐。读书,能够改变教师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师去不断地思考教学工作、生活、生命,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小学学校教师读书计划 篇2
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巴丹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的终点。”营造书香校园,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读书人”,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为了加强“书香校园”的建设,增强教师的读书意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特制定教师读书计划:
一、读书活动主题:成就自己影响他人
二、读书活动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
2、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习型教师队伍。
3、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成为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三、读书口号: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四、读书活动安排及要求:
(一)读书时间:集中读书时间为双周周三下午
(二)读书内容:
1、推荐文章:由学校教导处每天推荐一篇文章,发布在校园网,教师利用5-10分钟的时间阅读。
2、必读书籍:每学年从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中选择一本阅读。
3、推荐书籍:学校不定期向教师推荐优秀书籍,开展网上阅读,或由学校购买。
4、自选书籍:每人选择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由个人借阅或购买。
(三)读书要求:
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撰写教育随笔,及时发布在博客上,每月不少于一篇。
2、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学校统一发放读书笔记本,包括摘记和感悟两部分,每周不少于一次。要求字迹工整,提倡用楷书或行楷,杜绝草书。学期摘记不少于5000字,感悟不少于20xx字。学期末读书笔记展评,评出优秀的读书笔记供大家学习参考。
3、读书心得交流。每人撰写一篇读书心得,要求字数不少于1000字。学期末由学校组织教师召开读书汇报会,交流读书心得。
小学学校教师读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使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强化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德育模式,使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
二、工作目标
1、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对班主任队伍,尤其是年轻班主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教会班主任科学、合法、合情、合理、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分层次定期进行班主任教研组活动。
2、常规管理工作常抓不懈。
组织学习新的《中小学生守则》,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促进班级建设。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利用班队会时间上好形式新颖、主题鲜明的班队会课。
3、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通过主题班会、专题教育、道德讲堂、广播、板报宣传及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进取的精神及审美意识。
4、通过形式不同的家访,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师德建设
结合学校工作重点,从校长到教师都有明确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任务,并共同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研究。全员要继续加强多形式的学习,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促进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教师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学科德育。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教研组活动,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二)高度重视养成教育
组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20xx年修订)》,通过举办《守则》知识竞赛、排演情景剧、召开主题班会等,加深学生对《守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民主管理和自觉践行《守则》的意识。根据新的《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等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结合"吾能行——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积极开展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的日常行为规范的"五无"、"五有"要求,(即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面无刻画、门窗无破损、卫生无死角;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学困生有进步),各年级、各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班级公约,着重对学生进行以文明礼仪为重点的文明养成教育,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要坚持高标准、低起点、多层次、严要求、重训练的原则。通过严格的.训练,努力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内化为素质,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的好习惯,要进一步强化管理中的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及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全面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等;以"每天飞得高一点"为教育主题,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切实开展公德教育、孝敬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以"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教育主题,以环保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热爱自然教育、学校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认真落实每周一节心理健康辅导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具备基础的心理咨询能力,能从学生行为表象发现其内在的心理疾障,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进行合理疏导。充分利用家长会、开放活动等,让家长认识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意义及作用,能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能正确面对,不回避、不漠视。积极探索与学校木偶特色的整合,整理出版第二期木偶心理剧,争取评为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五)继续推进《幸福课程》
加强中心组研讨活动,组织全体中心组成员对《幸福课程》的理念进行研讨,使全体成员明确这门课程的意义及性质。积极主动及时地组织学习他校的好的做法,不断探索。继续开展《我的活动我做主》系列的课堂实践研究。
(六)抓好学生安全教育
1、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网络安全、防盗抢、防拐骗、防勒索及"五防"(防火、防电、防雷击、防溺水、防中毒)安全教育,每周组织全校紧急疏散演练,积极做好事前的防范工作。
2、加强教师的护导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力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3、寒暑假、节假日等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
(七)重视家庭教育
抓好家长学校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网络;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特殊学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积极开展"教师家访"活动,要求所有班主任全学年必须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