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5-06-16 11:25 初中教育知识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在平日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熟记基本的知识内容

应熟记的内容包括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常识,部分方程式,物质的颜色、状态等。林世伟说,这些内容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逐渐积累,比如看书,或做练习遇到的时候,就应有意识地关注它,久而久之就会记住了。另外,还有一些内容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或关键词记忆,如:化学反应平衡有4个关键字(等、定、动、变)。

第二,熟悉重要的化学实验和化学工艺流程

在书本中的实验、流程,都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工业制硫酸,制备乙酸乙酯……因此,林世伟建议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实验的整个过程,还要知道各个化学仪器的作用和除杂、干燥、尾气处理的方法。在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实验后,对于以后遇到的实验题、流程题,才能进行类比迁移。

第三,适当练习补缺补漏

可以做一本“错题集”,将自己做错的,有价值的题目,记录下来,写明错因和正解,时时翻阅,理解透彻。在练习中,逐步了解、形成一定的化学思维方式,如:对于推断题,马上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对于工业流程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对于物构题,则注重理论分析和类比推理等等。

第四,建立自己的知识网

在每学习一个阶段后,最好自己梳理相应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网,而不要依赖现成的知识网,对于不清楚的知识点,在自己无法独立解决时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避免留下知识缺漏。

如何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1、要学会分析总结。

认真分析这次考试的每一道题,尤其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和完全不会的题目做深入研究,在今后复习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2、平时训练时要注意精选习题、专题递进。

要注意处理难题和基础题的关系,不要一味追求难题,好高骛远,结果得不偿失。

习题训练应注意:①通过习题弥补知识空白点,完善知识结构;②通过典型习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③通过习题突破思维盲点,学习难点,增加思维的灵活度和创新性;④通过习题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3、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加强重点。

教材始终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要按照《考试说明》要求对课本上重要的章节认真复习,并突出重点,抓住主干。对于实验,要有意对课本实验的变形和延伸做重点训练。

考生应认真归纳所做的每一张练习、试卷的题型,然后回归到教材上进一步落实基础知识,深研教材,夯实基础。理清教材各章节基础知识,纵横联系,前后比较,把握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网络体系。

4、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要创造机会限时做题,提高效率。

考生在复习和答题时,切忌随意联想,忽视要求范围,脱离主干知识答题;切忌眼高手低,只思考不动笔,特别是化学实验、语言表达和与化学反应有关的题目;切忌做题只注重正确答案。

5、有所选择,有所放弃。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的侧重点要有针对性。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同学继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要进行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的能力训练;基础知识比较好、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加强综合能力训练。高考中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占80%,学生要准确把握大纲,大胆放弃偏、难、怪及超纲题目。

化学学科怎样才能规范答题

1、审题、思维规范

一道题目的情境、立意、设问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通过有效审题去挖掘这些联系是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前提,因此我们审题时应注重规范。

2、书写、表达规范

每年的阅卷评分标准上都有这样一句话:“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都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未配平的,都不给分;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按规定处理……”但每年都有不少同学因书写错别字、生造字、潦草字,或乱写错写化学符号、化学用语,书写不规范以及卷面乱写乱画等,而与“大学录取通知书”无缘。

因此,我们在做题时要严格规范,认真书写,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还要注意化学用语的有效使用,切忌辞不达意、言不由衷、语无伦次,更忌答非所问。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的外延相吻合。

3、格式、步骤规范

规范的格式和严密的步骤,能充分体现出应试者的“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涵养,体现出应试者顺畅科学的应答思路和良好的做题习惯。以计算题为例:“解”“设”(直设和曲设)、“写”(化学方程式、关系式)、“列”(代数式、比例式)、“解”(解出答案)、“论”(必要时依据题意进行讨论)、“转”(将求解结果过渡转化成设问所求结果)、“答”(点明答案,给阅卷者提供视觉上的方便)。此外,解答过程中还要进行必要的语言衔接,“因为”“所以”“因此”“解知”“故”“由题意”等词语更要适时适地地运用,以体现规范性和严密性。

化学学科怎样高效做题

1、掌握做题步骤,过好三关

审题关:要做到三看清,看清题目中所讲的化学过程,看清题设条件,看清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前提。

分析关:要做到三想,想化学过程所涉及的化学概念和所用到的化学原理,想所给条件与所求问题的关系,想有无隐含条件及题目考查的内容。

答题关:书写要规范,术语要正确,回答要符合题目。

2、做题后总结

命题的意图是什么?题目设计的巧妙之处在哪?解此题关键所在?为什么要这样做?题目有无规律,能否举一反三,适用于一系列题目?做题过程中暴露自己哪些弱点?这个问题改变角度是不是可以变成别的题目?

3、善于积累

要积累的一是成功经验,二是失败教训。建立错题档案,把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做错的题目积累下来,经常翻阅学习,这样既有针对性,又节省时间,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1.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

酸性:c(H+)>c(OH-)中性:c(H+)=c(OH-)碱性:c(H+)

2.常温下(25℃)

酸性溶液:C(H+)﹥C(OH-),C(H+)﹥1×10 -7mol/L

中性溶液:C(H+)= C(OH-),C(H+) = 1×10 -7mol/L

酸性溶液:C(H+)﹤C(OH-),C(H+)﹤1×10 -7mol/L

3.溶液的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 PH= -lg c(H+)

适用于稀溶液,当溶液中c(H+)或c(OH-)大于1mol时,直接用浓度表示溶液的酸碱性。

4.PH值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PH范围0—14之间,但PH值等于0的溶液不是酸性最强的溶液,PH值等于14的溶液不是碱性最强的溶液。 PH值增加一个单位C(H+)减小10倍

5.测定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

a.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甲基橙)

b. PH试纸:广泛PH试纸:1-14,只能读得整数

精密PH试纸:精确到0.1.

PH试纸的使用方法:剪下一小块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玻璃棒沾取一滴溶液滴在PH试纸上,半分钟内与比色卡比较,读出PH值。

c. PH计,它可以精确测量溶液的PH值。精确到0.01.

6.PH值计算的常见类型

(1)溶液的稀释

①强酸: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中的c(H+),直接换算成PH

②强碱:计算稀释后的溶液中的c(OH-),换算成c(H+)再求出PH值。

【小结】一般情况下,强酸溶液每稀释10倍,pH值就增加1个单位,但稀释后pH值一定小于7;强碱溶液每稀释10倍,pH值就减小1个单位,但稀释后pH值一定大于7。

(2)强酸与强酸、强碱与强碱混合

通常两种稀溶液混合,可认为混合后体积为二者体积之和。

强酸与强酸混合,先算混合后的c(H+),再算pH。

强碱与强碱混合,先算混合后的c(OH-),再由Kw求c(H+)及pH,或先算混合后的c(OH-)及pOH,再求pH。绝对不能先直接求才c(H+),再按之来算pH。

【经验公式】(其中0.3是lg2的近似值)

已知pH的两强酸等体积混合,混合液的pH=pH小+0.3

已知pH的两强碱等体积混合,混合液的pH=pH大-0.3

(3)酸碱混合:先判断过量,求出剩余的酸或碱的浓度,再求c(H+)

【注意】强酸的稀释根据c(H+)计算,强碱的的稀释首先应由c(OH-)浓计算出c(OH-)稀,让后据Kw计算出c(H+),再计算出PH,不能直接根据c(H+)计算。

【总结】溶液的稀释规律:

①强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pH=a+n;

弱酸pH=a,加水稀释10n倍,则a

强碱pH=b,加水稀释10n倍,则pH=b-n;

弱碱pH=b,加水稀释10n倍,则b>pH>b-n;

②酸、碱溶液无限稀释时,pH只能接近7,但酸不能大于7,碱不能小于7(室温时)

③对于浓度(或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稀释相同倍数,强酸的pH变化幅度大。

(4)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其反应的实质是H++OH-=H2O,所以在计算时用离子方程式做比较简单,要从以下三种可能去考虑:(室温时)

(1)若n(H+)=n(OH-),恰好中和,pH=7

(2)若n(H+)>n(OH-),酸过量,计算剩下的c(H+),再算pH

(3)若n(H+)

7.溶液酸碱性判定规律

(1)PH相同的酸(或碱),酸(或碱)越弱,其物质的量浓度越大。

(2)PH相同的强酸和弱酸溶液,加水稀释相同的倍数,则强酸溶液PH变化大;碱也如此。

(3)酸和碱的PH之和为14,等体积混合。若为强酸与强碱,则PH=7;若为强酸与弱碱,则PH﹥7 ;若为弱酸与强碱,则PH﹤7。

(4)等体积的强酸和强碱混合

A、若二者PH之和为14,则溶液呈中性,PH=7

B、若二者PH之和大于14,则溶液呈碱性。

C、若二者PH之和小于14,则溶液呈酸性。

8.酸碱中和滴定原理

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方法叫做酸碱中和滴定。

(1)酸式滴定用的是玻璃活塞,碱式滴定管用的是橡皮管。(思考为什么?)

(2)滴定管的刻度从上往下标,下面一部分没有读数因此使用时不能放到刻度以下。

(3)酸式滴定管不能用来盛放碱溶液,碱式滴定管不盛放酸溶液或强氧化性的溶液。

(4)滴定管的精确度为0.01mL,比量筒精确;所以读数时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实际滴出的溶液体积=滴定后的读数-滴定前的读数。

(5)滴定操作:把滴定管固定在滴定管夹上,锥形瓶放在下面接液体,滴定过程中用左手控制活塞,用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6)滴定终点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时颜色发生变化且半分钟内颜色不再发生变化即已达终点。

(7)指示剂选择:强酸滴定强碱——酚酞或甲基橙

强酸滴定弱碱——甲基橙

强碱滴定弱酸——酚酞

(8)颜色变化:强酸滴定强碱:甲基橙由黄色到橙色

酚酞由红色到无色

强碱滴定强酸:甲基橙由红色到橙色

酚酞由无色到粉红色

(9)注意:

①手眼:左手操作活塞或小球,右手振荡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②速度先快后慢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利用n酸c酸V酸=n碱c碱V碱进行分析

读数:两位小数。因一次实验误差较大,所以应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

考纲有求

1、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识点分析

1.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胶体由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表面积大,有强的吸附能力,因而表现出下列特性:

①能通过滤纸而不能透过半透膜——用于悬浊液、胶体、溶液的分离。

②对光的散射作用——一束光通过胶体时产生一条光亮通路——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和胶体。

③受水分子从各个方向大小不同的撞击作用——胶粒在胶体中做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胶体能均一、较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

④胶粒在胶体溶液内对溶液中的离子发生选择吸附使胶体粒子带电(例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体的粒子带负电)——胶粒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做定向移动——电泳——除尘——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胶粒带电规律

一般来讲金属氧化物及其水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及水化物、金属硫化物形成的胶体粒子带负电荷。

(3)胶体的聚沉方法及应用

①加热——加速胶体粒子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

②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

③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小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

④应用:如制豆腐、工业制肥皂,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如三角洲。

2.关于溶解度计算的方法

(1)温度不变时,蒸发溶剂或加入溶剂时,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2)若溶剂不变,改变温度,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3)溶剂和温度改变时,求析出或溶解溶质的质量x:

先求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再求形成的新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溶质质量,并与新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构成比例关系计算。

(4)加入或析出的溶质带有结晶水:

既要考虑溶质质量的变化,又要考虑溶剂质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先求原饱和溶液的溶质与溶剂,再求构成新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与溶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