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训的报告汇总三篇

时间:2025-05-12 21:29 工作报告

关于培训的报告(精选3篇)

关于培训的报告 篇1

20xx年11月20日,县卫生局邀请运城市稷山县精神病医院崔杨义教授来我县为全县各乡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负责人员及村级卫生所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人员进行了《精神病管理技能知识培训》。催杨义教授的讲座使我感受颇深,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二次接受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培训,内容提到:机构制度,怎样发现病人,认识过程,怎样规范诊断,诊断注意内容,确诊后报告,纳入管理,随访流程及随访规范,用药指导,肇事肇祸报告等,我从新全面的理解了精神病管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基层的公卫负责人如何规范的为精神病人服务。

为了搞好我乡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会后根据县局的精神要求,于12月23日组织全乡各村卫生所负责人举办了《重性精神病管理工作培训》及《重性精神病知识讲座》。培训由院长主持,公卫科主办渭优嘌等嗽庇泄卫科全体人员及全乡村卫生所公卫负责人。

鉴于乡卫生院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是农村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特别是乡村医生,群体特殊、责任重大,在培训内容上,我院精心安排,结合培训内容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有针对的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前一天通知村卫生所负责人参会,安排培训议程,讲解由公卫副院长:李海英讲解了《重性精神病发现与诊断》,卫专职员:贾云飞讲解了《重点讲解了重性精神病随访与指导》,万泉村卫生所负责人:贾哲民讲解了《精神病规范用药》。

通过培训:

1、进一步增强了全院职工及全体乡村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认识到了做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提高了全乡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人员对重性精神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提高了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培训是乡村医生最急需的、最实用的活动,参加培训的所有人员普遍感到收获很大。

3、促进了乡村医生间的相互交流。通过培训不仅搭建了乡卫生院公卫管理与村卫生所公卫管理的交流平台,也为各村的乡村医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

4、为进一步做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通过培训讲课也是对我们的一次锻炼,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业务技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

此次培训,各公卫负责人基本掌握了重性精神病的相关知识=一步规范了我院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工作,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是最简单而又最容易接受并能受董的一次培训,大家在做试卷时,不用查笔记都能把答题做出来,这样的效果使我总结出,不论做每一件事,只要你踏踏实实的去做,有时候没必要非的有多规模,多隆重,结合实际需要,按照自己力所能及的能了认真的去完成,必有良好的成绩。

关于培训的报告 篇2

针对当前组织员业务能力不均衡,专业水平不高,与从严治党要求还不相适应等问题,我们开展了如何加强组织员业务培训的调研活动。通过召开专兼职组织员座谈会、发放党员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专项调研,就提高组织员培训针对性的经典做法、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实效的有效性广泛征求意见。基本掌握了我县组织员业务培训工作的主要情况。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组织员业务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全面从严治党以来,我县组织员业务培训工作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实现高唐县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方向,坚持思行合一的原则,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业务素质,注重党务知识培训的实用性,加强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探索教育培训新方法、新形式、新途径,切实提高党员队伍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为我县造就一支思想坚定、政治过硬、作风务实、服务优良的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组织员室每年定期召开组织员培训会、发展对象培训会,不定期召开组织干事业务探讨会,20xx年县级层面培训已达到300余人次。同时要求县直机关工委、各镇(街)党(工)委采取讲座、“红色”教育等形势对入党积极分子、计划发展对象、预备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培训。当年培训内容应根据上年党员队伍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调整。培训内容涉及多层面、多领域。培训内容以寻查党员发展细则及相关规定为依据,结合征求上级组织部门专业意见为参考,立足高唐县实际县情为基础,做到针对性和规范性。

二、存在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部分组工干部对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度不够,存在着盲跟风、走形式的倾向,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抓的不紧、不实。另一方面,由于党员队伍老龄化凸显,文化水平偏低,自觉介绍党性教育的意识不强,组工干部未正确认识到党员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严峻性,思想认识停留在眼前,为做好长远打算。

(二)教育培训时间紧促。组织员业务培训是项系统性工作,鉴于党员队伍建设的特殊性和专业性,要求培训内容面面俱到,从发展党员到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到党员处置,每一项内容组工干部都应掌握。尤其是在社会发展“新常态”中新出现的矛盾问题时刻考验着组工干部的业务能力。反观当前,由于组织员均有本职工作,大面积、长时间培训不符合实际,在短时间内要求掌握各类专业知识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员,“工学”矛盾较为突出。

(三)培训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语言是内容的表现形式。党员队伍管理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发展党员、党员处置程序上不得出现一丝偏差,必须做到“照本宣科”。因此,内容枯燥还是基于党务知识的专业性而定。由于组织员业务培训人员较多,培训形式的选择上需要考虑众多不确定因素,既要注重培训效果的落实,又要关注每名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导致培训形式的可塑性较差。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组工干部考核激励细则,进一步强化“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教育,促进组工干部牢固树立党建观念。由于组织员业务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面广,须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工作倒逼机制。充分协调纪检、宣传等工作部门,建立惩戒宣传机制,对组织工作进行量化积分管理,倒逼组织员树立责任意识,促进全县组织员队伍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灵活统筹培训时间。落实执行计划调训制度。增加培训次数,减少培训时间,突出抓好计划制定和计划落实两个环节。培训班次、培训内容、抽调对象和时间安排要符合实际。分批次、分区域落实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夜间时间、双休时间,在不影响组工干部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加强对组织员队伍的调训,使广大组工干部能够按照计划接受培训。要严格培训管理,认真执行点名请假、考核、学习通报等制度,强化对组织员业务培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创新业务培训方式。一是要实现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组工干部的观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入对业务培训的需求也趋向多样化。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实地教学等模式,实行开放式教育培训。二是要实现由传统式向现代化的转变。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用于组织员业务培训的形式和手段日益丰富。因此,可以探索网络平台式的日常性业务指导,通过微信、QQ等形式,随时随地的接受业务咨询,破解具体工作难题,实现“零距离”接触,有效提升组织员队伍的整体专业化水平。

关于培训的报告 篇3

第一章 总论

这一章在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中直接考的分数不多,但这一章确涉及了会计这门学科的一些核心概念和理论,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考试,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下面就是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1、 财务报告与会计分录

在教材的第二节提到了财务报告的目标: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的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中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这三张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刚好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相吻合。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企业的投资人或债权人或管理者,他们所关心的企业信息主要是从这三张表里面得到的。

我们在学校中学习会计知识的时候,学的最多的就是分录的编写。我还记得在我的第一节会计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最重要的就是分录的编制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我们编制的分录每一条对应的就是企业的一项经济业务。这些分录又会对四张财务报表产生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就是我们编制的分录的最终成果。分录对应经济业务同时又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报表就是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成果的总体展现。所以,正确的编制分录才能够得到准确的财务报表。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从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得到一个企业的全部信息呢?当然不能。作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得到的信息肯定不如企业的管理者多。这就要讲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两者的根本区别是:财务会计以企业外部使用者为服务对象,管理会计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当局服务。

那么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在资产负债表上面应收账款是根据总帐的期末余额填列的。对外公布的报表也就仅仅局限于此。但是如果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不能够支持我作出正确决策的。我还要知道这些应收账款都是应收哪些单位的,一年内的有多少,一年以上的有多少,收回希望渺茫的又有多少;还有这些应收款都是销售那些产品产生的,各种产品的回款期长短等等。再比如在利润表里面企业对外提供的营业收入是一个总额,作为管理者就不但要知道总额,还要知道营业收入的具体构成。如:这些营业收入是由哪几个产品产生的,各种产品产生的金额是多少,营业收入中的其他业务收入有没有,有的话究竟是什么。

一个企业规模足够大了之后,会计的工作 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因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我们提供的准确的财务数据来进行决策。但是只有财务报告中的四张报表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需要,但我们又不能要求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能够读懂我们的会计账簿和使用我们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时我们就需要发挥我们的专业技能,把会计信息翻译成简单明了的管理数据,这也就是很多企业需要财务分析人员的原因。

如果再引申下去就有点远离了我们的主题,大家有兴趣的话有机会再交流吧。

2、 会计主体的自然人化

在教材的第三节中,讲到了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于会计主体的理解。其中的一句解释让我想到了很多: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换句话讲:法人一定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法人。那么自然人可不可以作为会计主体呢?我们假设可以。就拿我自己作为例子。如果把我自己作为会计主体的话,我的工作就是我的主营业务,我的房租、吃饭、交通、衣服(吃、穿、住、行)花费就应该记入我的主营业务成本。每个月的工资就应该记入主营业务收入。我把房东家桌子的玻璃打破了(刚搬进来就打破了),配玻璃的钱就应该算是营业外支出。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就应该记入营业外收入。我下班后路边摆摊赚的外快就是其他业务收入。我买的电脑就是我的固定资产,我在股市上的投资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我亏的钱就应该记入投资收益。总之,自然人也未尝不可以作为会计主体。在这里花这么多的笔墨不光是搏大家一乐,通过把法人自然人化,可以让枯燥无味的会计知识有趣起来,在下面的章节中,我会不断用到这样的例子,希望各位看官不要觉得这样做不够严谨,同样都能够把问题说清楚,能够简单有趣一点又有什么不可呢。

第四节,教材上面解释的很清楚了,我也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3、从宏观上面分析一项经济业务影响的方法

第五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这节是整个会计理论的核心,是复式计帐法的理论基础。

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是大一的第一节会计课我就记住了这个公式。那么我们应该从这个会计恒等式中了解到什么呢。首先,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会计主体资产的来源-----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资产的归属人就应该是这个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举个例子:老刘要扩建一个养猪场,估算了一下需要5万块钱,但是他只有3万,于是跟银行借了2万,那么这个扩建的养猪场(资产)的五分之三属于老刘(所有者),五分之二来源于银行(债权人)。当然这个例子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的所有资产都可以明确的划分清楚属于债权人和所有人的部分,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资产负债表。我们都知道,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那么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资产负债表左边的资产的来源就是右边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复式计帐法的一个重要的优点:在记录资产变化的同时,也详细记录了资产的来源。

接下来的内容与我们中学的方程式相似,让我们用分析方程式的方法来分析一下经济活动对于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三种要素内部的变化大家都能够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只说三种要素之间的变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既然是恒等式,那么在资产增加的时候,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或两项一起一定会相应增加。还用上面的例子,假设老刘扩建猪舍的3万块钱是他新增的权益,那么他新增的资产是5万,负债增加2万,所有者权益增加3万。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当资产不变时,根据上面的恒等式,负债增加就会造成所有者权益减少,负债的增减又是怎样影响所有者权益的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a公司月底计提管理人员的工资100,那么分录就是:

借:管理费用----职工薪酬 100

贷:应付职工薪酬------职工工资 100

在这个例子中,负债增加,管理费用增加,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计算企业的利润,管理费用增加就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净利润减少从而减少所有者权益。那么结果是不是负债增加100,所有者权益减少100呢?我们再来定量分析:管理费用增加100,那么利润总额减少100,我们知道计提应交所得税的分录是:

借:所得税费用

贷: 应交所得税

我们假设所得税率25%,那么由于利润总额减少100,从上面的分录可知应交所得税就会减少25,即减少负债25,与增加的负债100加在一起就是增加75。同时净利润减少75,使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减少75。

结论:根据上面的例子,计提应付工资100对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影响就是负债增加75,所有者权益减少75。同时对利润表造成的影响是

相关文章: